你认为三国演义里死的最冤的是谁?
孙策逝世时对弟弟孙权的评价昭示了两人的战略差异:孙策以为孙权不如自己于战场上的决断,然而在选拔和运用贤才方面,孙权远胜。
孙权虽非战场上的佼佼者,其治下数次军事行动证明了此点。合肥之战是一个典型例证,孙权带领十万大军未能战胜仅有7000兵力的张辽,导致孙权狼狈逃回,若非诸将如吕蒙、蒋钦、凌统、甘宁的殊死护卫,孙权几近被俘。
孙权重用四位大都督,每一位都在他们的岗位上有过卓越表现。周瑜作为第一任大都督,在赤壁之战中以少胜多,击败曹操。周瑜过世后,孙权任命鲁肃接替其职,鲁肃不仅维持了与刘备的联盟,还策略性地将荆州借给刘备,这一举措让刘备得以在荆州立足,加固了三国的均势,削弱了曹操的统一野心。
鲁肃去世后,吕蒙成为新的江东大都督。他在襄樊之战中趁关羽忙于对抗曹军之机,智取荆州,并最终俘获关羽,极大增强了东吴的势力。吕蒙去世后,刘备因为关羽之死率军南下,意图报复,造成了孙权统治下的一次大危机。
陆逊此时被孙权委以重任,虽然当时名不见经传,他的军事才能却是顶尖的。陆逊利用地形和筑防策略与蜀军周旋,最终在盛夏之际通过火攻战术将刘备大军困于火海,使得蜀军大败。
在陆逊去世后,孙权的晚年因为后代能力不足而倍感焦虑,性情也日渐暴躁。内部斗争加剧,孙权和太子孙和的矛盾公开化,太子之争愈演愈烈。陆逊在其生前还试图平息太子之争,劝孙权稳定继承人问题,但终因孙权的不满而遭到疏远,最终愤而病逝。而其子陆抗继承了爵位,继续承载陆逊的遗志与责任。
在三国时期的历史舞台上,随着时间的推移,许多名将陆续逝去,导致三国各势力的军事实力出现了明显的波动。特别是在曹操时期,曹魏阵营拥有诸如张辽、徐晃、曹仁等杰出将领,他们的存在大大增强了曹魏的军事竞争力。然而,到了诸葛亮北伐的时期,曹魏的将领阵容已大不如前,仅剩张郃和司马懿这两位重量级人物。
诸葛亮的北伐战役,尤其是第一次北伐,是在张郃截断其粮道后被迫撤退的。在接下来的几次北伐中,张郃多次给诸葛亮造成了重大阻碍。张郃的军事才能不仅在战场上展现无遗,同时也引起了司马懿的忌惮。司马懿有篡夺曹魏帝位的野心,因此视张郃为潜在威胁,希望通过诸葛亮的手除掉这一障碍。
另一方面,关羽作为刘备的重要将领,其武功高强,深受刘备的信任。刘备控制荆州后,目光转向益州,希望能进一步扩展其势力。张松在曹魏受辱归来后,被刘备以礼相待,感觉到刘备是一个值得追随的领袖,于是决定协助刘备夺取益州。张松回到益州后,成功说服刘璋邀请刘备入川,帮助对抗张鲁。
在刘备入川期间,留下诸葛亮、关羽、张飞、赵云镇守荆州。然而,尽管有诸葛亮等人的战略布局,关羽在荆州的统治并不顺利,其孤傲的性格使得与盟友及部将的关系处理颇为棘手。
到了219年,刘备升为汉中王,赋予关羽前将军的称号,并给予他相当的军事自主权。关羽随后发动襄樊之战,初期取得了显著的胜利,其水淹七军的战术震慑了华夏。然而,江东盟友的背叛,以及荆州内部将领的投降,使得关羽陷入困境,最终在被迫撤退过程中被俘杀。
孟达最初在益州刘璋麾下任职,感觉刘璋领导力不足,于是与张松、法正合谋,内外协作,帮助刘备成功占领益州,随后成为刘备的将领之一。由于法正的支持,孟达在刘备部下得到了重用。
在219年的时期,孟达领兵协助刘备攻取了上庸。由于担忧孟达一人难以驻守该地,刘备随后派遣其养子刘封前往上庸,与孟达共同防守。刘封身份尊贵,地位在孟达之上,导致两人在共事期间产生了激烈的矛盾。当襄樊战役期间关羽被江东军队围困,急需援助时,由于两人对关羽均无好感,最终决定不派兵救援,这直接导致关羽被擒并最终处死。对此,刘备非常愤怒,但在诸葛亮的劝解下,最终仅处死了刘封。孟达因害怕受到惩罚,选择携部将投降了曹魏。
投降曹魏后的孟达并未如愿以偿地获得重用,处境颇为尴尬。诸葛亮得知此事后,曾试图通过密信劝其再次归顺蜀汉,但这封信最终落入曹魏手中。司马懿得知后迅速率军攻击孟达。被围攻时,孟达向诸葛亮求援,但遭到拒绝,最终被杀。
魏延是蜀汉的杰出将领之一,他随刘备征战多年,先后参与了多次关键战役,如入川战和汉中之战。刘备在封赏益州和汉中的功臣时,魏延被封为汉中太守、镇远将军,承担着镇守汉中的重任。
魏延性格独立且强势,在蜀军中与杨仪等多名将领关系紧张。尽管诸葛亮知晓这些内部矛盾,但鉴于蜀汉缺乏人才,仍旧保留了魏延的重用。诸葛亮的第六次北伐期间病逝后,他安排了蜀军的有序撤退,并安排杨仪等人组织撤退。然而,此时关键的会议并未邀请魏延参加,这激化了魏延与杨仪之间的矛盾。
诸葛亮死后,魏延拒绝撤退,坚持继续北伐,这导致他与杨仪的冲突升级,双方相互上书告发对方谋反。魏延因此得到部分将领的支持,但最终由于与多数将领关系不和,导致众叛亲离,最终被杨仪派遣的马岱所杀。